设为主页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阿可替尼±奥妥珠单抗治疗较高危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有效

发布时间:2024-09-03 09:51:20点击次数: 作者:

  根据发表在《Blood Advances》上的一项对5项前瞻性临床研究的汇总分析结果显示,接受以阿可替尼为基础的治疗方案的高危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在所有治疗线疗中均获得了长期疗效。

  初治队列(n=320)和复发/难治队列(n=488)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59.1个月(范围,1~82个月)44.3个月(范围,0~88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仍在接受治疗的比例分别为51.3%26.8%。在未接受过治疗的高危患者队列中,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未达到(NR)。在复发/难治队列中,17p缺失(del[17p])/TP53突变(n=214)、IGHV未突变(n=408)和复杂核型(n=146)患者的中位PFS分别为38.6个月、46.9个月和38.6个月,中位OS分别为60.6个月、NR和NR。

  此外,在del(17p)/TP53突变(n=64)、IGHV未突变 (n=287)和复杂核型(n=79)患者中初治队列的总缓解率(ORR)分别为91%  (95% CI, 81%~97%)、96%  (95% CI, 93%~98%)和91%  (95% CI, 83%~96%)。复发/难治性队列亚组的上述发生率分别为86% (95% CI, 81%~90%)、87% (95% CI, 84%~90%)84% (95% CI, 77%~89%)。在初治队列中,各亚组的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23.4%、19.9%19.0%;在复发/难治队列中,这些发生率分别为5.1%、7.8%10.3%。

  在靶向治疗之前,较高危CLL患者[定义为del(17p)/TP53突变、IGHV未突变或复杂核型]接受化学免疫治疗的预后较差为了更好地了解二代BTK抑制剂阿可替尼的影响研究人员汇总了5项前瞻性临床研究的数据这些研究将阿可替尼作为单药治疗或与奥妥珠单抗联合治疗初治或复发/难治的高危CLL患者
  为了进行分析,研究人员汇总了3ELEVATE-TN (NCT02475681)、ELEVATE-RR (NCT02477696)和ASCEND (NCT02970318)研究以及1/2ACE-CL-001 (NCT02029443)1ACE-CL-003 (NCT02296918)试验的数据ACE-CL-001ACE-CL-003中最初接受每日1每次200 mg剂量治疗的部分患者之外,纳入分析的患者(n=808)接受了每日2每次100 mg剂量的阿可替尼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ACE-CL-003组和ELEVATE-TN的阿可替尼+奥妥珠单抗组的患者还接受了6个周期的奥妥珠单抗治疗,剂量为第1100 mg,2900 mg,2周期第8日和第151,000 mg,以及第3~7周期第11,000 mg。研究终点包括PFS、OS、ORR和安全性 
  整个队列的中位年龄为67(范围,32~89)。大多数(68%)患者为男性,93%的患者ECOG体能状态评分≤1,88%的患者IGHV未突变既往中位治疗线数为1线(0~10线),中位随访时间为49.1个月(0~88个月)。 
  在安全性方面,总体队列中70.3%的患者发生了至少13级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TEAEs)。最常见的≥3TEAEs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19.3%)、肺炎(9.5%)、贫血(8.4%)、血小板减少(6.1%)和高血压(5.4%)。患者因 TEAEs 停止治疗的发生率为16.5%,最常见的原因是肺炎(0.9%)和血小板减少(0.6%)。
  患者因疾病进展(22%)、AEs(15%)、研究终止(14%)、死亡(4%)、失访(0.4%)、Richter转化(0.4%)和其他原因(8%)而停止治疗初治队列和复发/难治队列患者的死亡率分别为10.6%23.4%。 
  总体而言,这项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具有较高危基因组特征的CLL患者无论采用何种治疗线,以阿可替尼为基础的方案均具有长期益处,并且分析中未发现新的安全信号。研究数据继续支持连续使用阿可替尼作为一种高效且耐受性良好的治疗方案,用于广大CLL患者人群特别是具有高危遗传学特征的患者。然而,del(17p)/TP53突变患者的治疗优化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特别是在复发/难治的情况下
参考文献
      Davids MS, Sharman JP, Ghia P, et al. Acalabrutinib-based regimens in frontline or relapsed/refractory higher-risk CLL: pooled analysis of 5 clinical trials. Blood Adv. 2024;8(13):3345-3359. doi:10.1182/bloodadvances.2023011307.
上一篇:单细胞RNA性能分析新方法 下一篇:Blood:MAPK相互作用激酶1调控血小板生成、活化和血栓形成

首 页|公司产品| 公司资讯|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2017-2020 北京佰瑞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传真:010-69360446 电子邮件:bioradars@yahoo.com 北京市丰台区方庄芳群园二区6号楼6-2幢六层604室 ICP:京ICP备18031683号-1